回到首頁

十三夜

Image

?口一葉為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時代的女作家,雖然只有二十四年的短暫生命,但眼光犀利,把世態百相納入筆底,其肖像印製在五千圓的幣上。

明治時代的口一葉是日本文壇閃亮的彗星,享年廿四。
  她的肖像被印在二○○四年新版五千元日幣上,可見地位之崇高。她的小說多取材於其居住的東京半下流社會,筆致細膩綿密,對世態百相刻畫入微,陋巷中的庶民眾生、男女歡愁莫不躍然紙上。
  林文月選譯最著名的十篇,詳加註釋,每篇附有譯後小記,是一部規畫完整,好看而重要的名著。
店長:violetj
《十三夜》中收錄了樋口一葉十篇中、短篇小說,雖然不能說是字字珠璣,但是,由譯文裡仍可看出作者在寫作時的細膩。和現今所看到的日本文學不同的是,《十三夜》所使用的詞句,偏向於古典小說的語法,但也不似川端康成那樣的手法,真的要說的話,反而像是《源式物語》這類型的小說,讀來有種特別的韻味。

其中我想提的是〈比肩〉這一篇,「比肩」有比身高的意思,也暗指了青少年的成長,在這篇中,作者寫到一對青梅竹馬的少年少女,兩個人一起成長,在某天卻發現兩個人竟有了對異姓產生戀慕的心情,然而,面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他(她),卻無法真正的說出那樣的感覺,就在羞澀和不知所措中,兩人默默地分開,而少女心中那股幽微的心情,也只能留給眾人去猜。

而另一篇〈十三夜〉裡,寫著一個在中秋夜前,離家出走的少婦,她內心掙紮著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的顏面,回到娘家之後,慢慢地對自己的父母傾吐,得不到丈夫溫柔對待的她,面對著家門深深,終於有了想要放棄的念頭,只是,在父母的勸說與安慰下,少婦還是回到了家──在丈夫還未回家之時。

以上兩篇,我覺得作者完全發揮了屬於女生的感知,將一個人心中難以描述的情感和想法,用輕柔無傷的筆調娓娓道出,那不溫不火的味道,猶如緩緩浮沉的茶葉,在心裡慢慢暈開。

在閱讀的時候,其實還是有種時空的距離感,文字感覺總不那麼親切,一些關於那個時代的事物和引用的典故,仍需要大量的註解才能瞭解,算是小小的缺點吧,畢竟我們不是日本人,更非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書的最後,譯者特別安排了一個想像中的相會,從文字中看見樋口一葉推著門進入咖啡館,和譯者展開對話,一時間,彷彿讀著書的我,也在那一旁聽著,參加一場對談會似的,把書闔上的當時,還是有種淡淡的味道,將我繞著。

廿四歲死去的樋口一葉,隔著百年的我讀著她的作品──這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孩,而我面前這位看似十八九歲的小姑娘,又有怎樣的心情呢?──母親節的夜裡,擁擠的電車上,聽著夜雨,我讀著《十三夜》。

店長:adrian_0508
口一葉可以說是明治時代的重要作家之一。她雖然英年早逝〈享年24歲〉,但所遺留的22篇中、短篇小說、70餘冊日記,以及超過4000首的和歌詠草,影響著日本現代文學甚鉅,是明治時代三才媛之一。她的一生幾乎都花在寫作上,即使病重也不停筆,有如受文魔驅使。其文章風格雖平淡卻充滿張力,曾被當時文壇怪傑齊藤綠雨譽為「冷笑寫血淚」。文學界也成立了「口一葉研究會」,其人傳記還被nhk拍成影集。2004年日本政府還將其人肖像印製在日幣5000元鈔票上,可見世人對這位「古日本最後的女性」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