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Image

讀了令人感動

「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羅慧夫

因為愛與信仰,精通唇顎裂手術的「補臉天使」羅慧夫,巧手修補病人的外表,巧心醫治殘缺的心靈,他帶來平安的慰藉,重建因缺陷而喪失的信心。而作為一個上帝派來的醫生,他更努力彌補台灣醫療體系殘缺的一角。
  羅慧夫出生於美國,是家中獨子。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沒有留在家鄉賺錢陪伴父母,為了「疼上帝、疼病人」,他帶著太太與小孩來到台灣。四十年的醫療宣教士歲月,他走出基督醫院體系獨特的行醫宣教模式,從馬偕到長庚,為台灣全人醫療發展奠定制度,留下許多「第一」的創舉:成立全台第一個「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灼燙傷病房等。羅慧夫全家人同時也在這四十年中,跟著台灣社會一同脈動,見證了台灣由窮晉富,由樸入奢的景況,台灣四十年歷史縮影就在他們的生活故事中,就在這本書中。
  當了四十年的台灣人,羅慧夫的小兒子德克(Dirck)曾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話來描述父親愛台灣的感情,「『享受工作如同享受假期』(Your vocation should be your vacation.),這是他生命中的長假。」

是什麼樣的熱忱,讓一個美國小康的年輕人離鄉背井,到達莽荒之地開墾經營?
是宗教的力量,羅慧夫秉持他的「童子軍精神」,來台耕耘上帝的種子。
1959年9月,羅慧夫與白如雪搭上醫療傳道的船艦,駛向臺灣,定居在台北的中山北路,一待就是40年的歲月。羅慧夫懸壺馬偕17年,長庚23年(皆擔任院長),立下臺灣醫療的許多典範─培養臺灣第一位醫務管理者張錦文、根除紅包惡習、引進沙克疫苗、創設唇顎裂治療中心、建立自殺防治中心與生命線等。前馬偕醫院董事長胡茂生曾說:「羅院長是一流的歷史家,創造臺灣醫療的歷史!」
本書絕對不是在塑造一位英雄,而是為世間注入一股助人的力量。羅慧夫受到尊重,絕非只因為他妙手回春的醫術。重要的是,他用開闊的胸襟去愛所有的人:他認真地帶領他的學生,毫不保留地教學、鼓勵學生進修;他不只努力地修復顏面傷殘的面貌,也想盡辦法平復他們的心,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完整。
羅慧夫為臺灣所做的,類似現在的海外救援團。而他所做的,不是三天、一星期的事情。他為臺灣付出的,是大半輩子的耕耘。
遙想1865年英國傳教士馬雅各於台南設醫館,並改建為後來的新樓醫院;馬偕博士當初追尋著上帝的腳步來台傳教。在台30年間,為病患拔牙20000顆以上,足跡遍及臺灣南北。臺灣的歷史,因為這麼多人不分國籍的熱心與努力,才會造就臺灣今天的希望。(文/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