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Image

思考清澈無侷限。能提出思考的盲點。

博客來編輯推薦
自一九八八年初夏在紐約「探索」書局發現了克氏著作至今,一晃已是十四載的寒來暑往了。十四年的歲月更迭,不但整體人類從第一個千禧年邁進了禍亂相踵的第二個,台灣社會也歷經了政黨輪替及福過災生的世紀挑戰,我個人更是經歷了發現救贖者、獻身於譯介工作、升格為母親、遭受身心試煉等的生命旅程。
在這趟朝聖、認同、解構、擴大對真理探索的過程中,我曾深深質疑過克氏的徹底質疑精神,也曾懷疑過這條無路可循、不假外術的否定之道,是否真能產生救贖的力量,更親自見證了破執的批判精神若無法在己身發揮作用,勢必形成反社會的厭世情結。
這一路的自我對談,迄今已產生了撥雲見日的清朗之象。誠如超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所言,克里希那穆提不愧是一位「至上的解放者」,他所提出的無揀擇的覺察,旨在幫助人類從空間、時間、死亡及二元對立的磨難中徹底解脫,至於提供舒緩、安慰及適應主流社會的世間法,就不是他的職責所在了。因此,這一路的心靈試煉,也只不過是自己跟自己角力的一場爭戰罷了,其實與克氏教誨的對與錯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觀察這十幾年來克氏思想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我發現讀者的年齡層已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不時地,我會接到一封封來自大學學府的信件。發信者可能是某位音樂系的女學生,也可能是住在南部的一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學子。他們的共通點都在於,其思維的成熟度與靈魂的複雜度遠遠超越了年齡的限制。他們似乎已經有能力完全理解究竟真理的隱微性,也表達了對自我進行徹底探索的意願,但鋪陳於他們前方的命運之軌,卻不知會將他們牽引至什麼樣的岔道或小徑?看著這一封封字跡娟秀、言文深刻的信件,我不禁生起了憂心的情緒,並開始思索起過早接觸究竟真理可能會導致的衝突及矛盾。
所以,十四年後為《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寫推薦序,我必須審慎地提醒讀者,如果你是懷著叛逆父母或當今社會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你可能會在克氏的人本思想中找到慰藉,但也可能會因此而合理化自己的不滿與排他性。如果你是一個心智活動十分繁忙的人,你很可能會把克氏的教誨誤解成一種哲學思考,而落入了文字禪的陷阱中。如果你從未向內仔細觀察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情緒活動及各種身心反應,你很可能無法與克氏的洞見相契合,而放棄了繼續閱讀及探索的意願,並因此而錯失了轉化自我的良機。你更可能因認同了克氏的精神革命情懷,而從此主觀地否定了所有的宗教組織及修行方法。這些都是究竟真理很可能造成的眼高手低的遺憾。
允許我再一次地強調,克氏真正的精神是內省的、熱情的、悲憫的、空覺不二的,以出世的修為來進行淑世救贖的。因此,我們真正要做到的事是解構自我,在內心裡轉化普世性的意識型態、信念執著、價值論斷、二元對立的抗拒性以及認同狹隘的小我所造成的各種苦難。(文/胡茵夢,方智提供)

內容簡介
  人生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
  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你越早開始了解,就越能活得快樂。
  胡因夢大力推薦給年輕的你,以及所有關心生活的讀者。
  如果能及早開始思索人生的問題,你將發現生命開始變得不可思議:
如何認識自己?
如何去愛?
如何在日常中領悟真理?
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人為何對死亡恐懼?
  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以簡單而直接的言語,與你的心靈對話,讓你:
明白生存的所有問題。
培養主動創造的能力。
做個懂得深入思考的人。
發現你真正愛做的事,找到你真正的快樂。
圓神
胡因夢推薦‧審訂。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老師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以簡單而直接的言語,與我們的心靈對話,讓我們明白生存的所有問題、培養主動創造的能力、做個懂得深入思考的人、發現我們真正愛做的事、找到我們真正的快樂。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
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老師。從一九二五年悟道以後,就展開他長達半世紀的宣講工作。
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
他的四十本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四十七國語文,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克氏志業的基金會和學校。




問:人類為什麼打鬥?
克:年輕的男孩子為什麼打架?有時候你和你的兄弟或其他男孩打架,不是嗎?為什麼?你為了搶一個玩具而打架,也許另一個男孩搶了你的球或是你的書,所以你就和他打架。成年人為了完全相同的理由爭鬥,只不過他們搶奪的玩具是地位、財富及權力。如果你想要權力,我也想要權力,我們就會爭鬥,國家與國家因此而產生了戰爭。道理就是如此簡單,那些哲學家、政治家及所謂的宗教人士把事情搞得複雜了。
你知道,得到充分的知識及經驗是一項偉大的藝術,也就是試著去了解生命的豐富、存在的美、掙扎、悲哀、歡笑、淚水,同時讓你的心智保持單純,只有當你的心智單純時,你才能了解如何去愛。

問:嫉妒是什麼?
克:嫉妒表示你對自己不滿而羨慕別人,不是嗎?對自己不滿就是羨慕他人的開始。你希望像別人一樣有知識,或是更漂亮,或是和別人一樣有棟大房子、顯赫的權勢,比現在更高的地位。你希望比現在更有德性,你希望知道如何才能使禪定功夫進步,你希望更接近上帝。你希望成為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人,所以你羨慕別人,嫉妒別人。
了解你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你必須從想變成什麼的欲望中解脫才行,想要改變自己的欲望通常會孕育羨妒;然而真正了解自己,才會得到真正的改變。但是,你得到的所有教育都敦促你變成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人。當你心生嫉妒時,別人會告訴你:「得了吧,別嫉妒別人了,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你努力不去嫉妒,可是努力的本身就是嫉妒的一部分,因為你想要變得不同。
你知道,一朵可愛的玫瑰就是一朵可愛的玫瑰。人類雖然被賦予了思考的能力,卻思考錯了方向。要知道「如何」去思考,需要很深的洞察力及了解;要知道思考些「什麼」,卻是比較容易的。目前的教育只告訴我們要思考些「什麼」,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思考、透視及探索。只有當老師和學生都知道如何思考時,學校才能名符其實。

問:為什麼我對所有的事都感到不滿足?
克:一個小女孩問了這個問題,我相信她不是被別人逼著發問的。這麼小的年紀,她就想知道為什麼她永遠不滿足。你們這些成年人該怎麼說?
這是你們成年人造成的問題,你們造成了這個世界,因此這個身在其中的小女孩才會問為什麼她永遠不滿足。你們這些大人應該是育人者,但是你們卻看不到這個悲劇。雖然你們時常冥想靜坐,可是你們麻木、疲憊,你們的內在是僵死的。
人類為什麼永遠不滿足?是否因為他們在追尋快樂,他們以為不斷的改變就能得到快樂?人們從一個工作換到另一個,從某個人際關係跳到另一個,從某種宗教或意識形態轉換到另一種,他們以為在不斷的改變中就能得到快樂。要不然,他們就選擇一種落後的生活方式,然後便停滯在那裡了。
顯然真正的滿足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只有當你如實觀察自己而沒有任何改變的欲望,也沒有責難或比較,滿足就會降臨,但是以上所說的,並不表示你接受了眼見的一切便進入睡眠狀態。
如果你的心不再對外界的事物做比較、批判、分別,你的心就有能力在每一個剎那看見事情的真相,而不企圖去做什麼改變。在這種觀察中便存在著永恆。
遠流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著
葉文可譯
方智出版社/1994, 1999, 2002


讀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的書就好像在跟朋友說話一樣
娓娓道來, 像是聆聽一首詩或一個人的告白
從頭開始, 令你不得不仔細聆聽.
克氏書中說的都是人類根本的問題
觸及到最根本的地方
一步一步的往最盡頭推, 直到懸崖為止
你能想像那是怎麼一種境界?

所以有一個年輕人會問: “慾望的源頭是什麼? 我如何消除它?”
但是克氏卻問道, 這種渴望把慾望消除的衝動, 它的本身就是慾望的一部份, 不是嗎? 想要消除愚笨的念動本身便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到不如好好針對自己的愚蠢好好深思其來由!
也許有些問題你沒想過, 或者想過但都沒有答案
像是為什麼受教育, 什麼是愛, 什麼是美等問題
這不都是我們受教育所需知道的嗎?
你曾想過但都沒人與你一起討論, 引領你走未來崎嶇的路.
而克氏就是你一生的導師.

本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展現其智慧的結晶
克氏常常在林間散步及樹下靜坐
從大自然裡體悟人類問題的根本糾結所在
他常常以一首詩的方式描述林間的小鳥飛翔,
或描述印度河邊洗衣的老婦人, 等等身邊看到的景物,
帶領你進入他的思想世界,
既無詭辯也無知識累積的累贅.
他強調的是真理必須自己去追求, 去領悟
無法經由別人代替你去做.
就好像身體的病痛必須自己去承擔任何人都無法替你去承擔去一樣.

當我在南加大求學時, 有一天便到附近的公園體驗他書中的道理.
在天未亮的四,五點我便已到達市區的林肯公園
望著遠處的南加大醫學中心大樓
在黑夜清晨的星空下遠遠的矗立著
旁邊的小湖裡有好幾隻小鵝在刷洗著自己的翅膀並游來游去
在這靜謐的早晨, 天將亮而未亮
一切是那麼清新與祥和, 並帶有一點涼意.
在那裡孤立著許久, 四周是那麼的寂靜
靜靜體會著大自然靜謐中充滿著的能量
過了許久
心中不禁滿溢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油然而生
眼框也不禁留下令人難忘的淚水.

做自己心中想做的事也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 “如果你雖然當了律師或商人, 在內心裡仍然想當畫家, 那麼在你餘生中, 你會變成一個既無趣又疲倦的人, 你會生活在折磨, 沮喪及悲慘中, 你被毀了, 而同時也會毀了別人.” 如果你說: “對不起, 我不在乎乞討或挨餓, 我就是要畫畫,” 然後你的內心就不會有衝突, 你的存在及行動就統一了, 因為你知道自己想做的事, 而且全心全意去做. 這其中就有了愛及洞察力. 不會任意被毀滅.

你也可以坐在樹下好好思考為何這個社會所帶來的是外向, 聰明的人比較吃香, 崇尚滔滔不絕的人, 而愚笨及沉默內向的人反而比較吃虧. 你可以好好思考, 沒有責備而只是深深的思考. 透過這思考就有某種程度的了解. 你就會了解自己是造成這現象的一部份, 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向你問好示好, 所以外向的人就較吃香, 而我們總是覺得知道你內心需要的聰明的人你會較喜歡親近他, 不是嗎? 這代表什麼呢? 這代表每人總是渴求被別人了解的一種心態. 如果對方太魯鈍, 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不是嗎? 而喜歡滔滔不絕口才好的人, 不就反映自己只想被說服, 坐以待斃等待別人告訴你下一步該麼做的心態? 因此, 真正的問題是你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那麼的需要被了解? 你成長的過程中帶有許多不平凡的經歷或不為人知的痛苦嬤? 那麼我們就在尋找那了解我們的人了, 或有可以傾吐的對象.

全書後半段在說明這個由年長者所控制的社會的缺乏愛心及因其醜陋的行徑而感到不齒. 更切盼年輕人能從小便以一顆熱切未經世俗污染的心追求真理, 明瞭自我教育的可貴, 時時追求精進及遠離陳腐的心. 如果人在年輕時無法體會愛的可貴及保持愛心的勇氣, 到年長時便會非常醜陋, 很不快樂, 為社會帶來更多的苦難. 這就好像你的師長, 父母及長輩一樣的陳腐不求上進.